屈光不正的概述与分类
时间:2018-06-25来源:未知
日期:2018-06-25文章来源:未知责任编辑:admin浏览:次
关键词: 屈光,不正,概述,分类,屈光,不正,概述,分类,平行,光束,
屈光不正的概述与分类
平行光束沿眼光轴投向生理正常状态而又未用调节功能的静息眼,经眼屈光系统折射后恰聚焦于视网膜上,这种眼的光学情况,称屈光正常,也称为正视状态。从屈光学的立场说,正视状态的眼称正视眼( emmetropic eye)。各种不同眼球轴长和各种不同的屈光系统如配合适当都可以形成光学上的正视状态。
用调节功能的静息眼,如不能把正向投向眼球的平行光束聚焦于视膜上,则此眼的光学情况称为非正视状态,也就是一般所谓“屈光不(errors of refraction)。
屈光不正的分类:
一、常见分类(图4-1)
1.远视( hypermetropia)调节静息时眼屈光系能使自正前方投向眼球的平行光束聚成焦点,但此焦点不位于视网膜上而落于视网膜后方,这可能是由于眼球前后径太短所致,也可能是眼光系折射力不够强之故。这种光学情况的眼称为远视眼
2.近视( m topia)节静息眼的光系,使平行光束聚成焦点,但此焦点不位于视网膜上而落于视网膜前方。其原因可为眼屈光系折射力太强,亦可是眼球前后径太长之故。这种光学情况的眼称为近视眼。
3.散光( astigmatism)眼耐光系的练合屈光情况,不相当于球面屈光,不能使正向投来的平行光束聚成单一焦点,这种光学情况的眼,称为散光眼( ametropic eye)
二、按眼屈光系各结构因子的改变分类
按眼屈光系各结构因子的情况不同,可将屈光不正作如下区分眼轴长异常和晶体前后位置异常
(1)眼球前后径太短,形成轴性远视。
(2)眼球前后径太长,形成轴性近视。
(3)晶体向前移位,形成近视。
(4)晶体向后移位,形成远视。
2.眼屈光系各折射面异常
(1)角膜前面或晶体面曲度太平(曲率半径太长),引起弯曲性远视(或称曲率性远视)。
(2)角膜前面或晶体面曲度太陡(曲率半径太短),致成弯曲性近视(或称曲率性近视)。
(3)角膜或晶体面各径向曲度不等,形成散光。两主径向曲度不等但皆太平坦,形成远视散光。两主径向曲度不等但皆太陡,形成近视散光。两主径向之一曲度太平而另一曲度太陡,形成混合散光。凡两上径向互相垂直的散光,称为规则散光。两主径向不互相垂直的散光,则称为双斜交散光。于角膜面凹凸不平或白内障混浊不均匀时,平行光投入眼内,成不规则性折射,称为不规则散光。具有各种散光为散光眼
3.眼屈光系各组成因子不同轴
(1)晶体倒斜:晶体半脱位或人工品体位置倾斜,形成散光。
(2)视网膜倾斜:黄斑附近隆起或凹陷时,视网膜倾斜,形成散光
4.眼屈光媒质折射率异常
(1)房水折射率太低或玻璃体折射率太高,形成折射率性远视(或称屈光指数性远视)。
(2)房水折射率太高或玻璃体折射率太低,形成折射率性近视称屈光指数性近视)
(3)整个晶体折射率太低,引起折射率性远视,整个晶体折射率太高,引起折射率性近视。
(4)晶体皮质折射率增高而接近其核的折射率时,晶体屈光度减弱,形成远视
(5)单纯晶体核折射率增高,形成近视。因而偶尔可见瞳孔顶部为近视而周边部为远视者。
(6)晶体各部分折射率不等(如初期白内障时),可导致不规则散光
(7)如晶体缺如时,形成高度远视,称为无晶体眼( aphakia)。由于有些屈光因子测定困难,上述分类法难以实际应用,因而临床上将其归纳为两大类:
①轴性屈光不正( axial ametropia):指以眼球前后径长度改变为主的屈光不正。
②屈光性屈光不正( refractive ametropia):指以眼各屈光媒质界面曲度或媒质折射率改变为主的屈光不正
上一篇:调节性集合与调节的比值 下一篇:屈光不正及视力异常的矫正